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20:02:49  浏览:83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德政办发〔2007〕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德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节能工作,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利用能源,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2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6〕10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煤炭、电力、造纸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和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2000吨)或年耗电在200万千瓦时以上(含200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下或年耗电200万千瓦时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出具的节能效益评价表,报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 市经委是全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安监、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备案、核准、批复立项前,必须进行合理用能审查,应征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以促进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五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必须包含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内容(由市经委负责制定下发)。
  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经省、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合理用能专题论证内容(节能篇)进行评估,并出具合理用能评估报告。
  第六条 合理用能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山东省及本市有关规定;(二)项目是否符合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三)项目的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四)项目的设计是否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是否达到国内能耗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其单位建筑面积、设备、工艺和产品能耗是否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五)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推广或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六)项目的能耗指标、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七)法律、法规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 申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申请书》;(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三)项目基本情况表;(四)项目节能措施综述;(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或节能效益评价表;(七)申请单位主管部门意见;(八)根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意见需补充的材料;(九)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十)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程序为:(一)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受理,并通知申请单位。如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接件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二)对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应进行现场勘查;(三)对审查的项目,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批复》,如需进行现场勘查的,可延长20个工作日做出批复。
  第九条 节能评估工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参与节能篇(章)编制的单位一律不得承担该项目节能评估工作。
  第十条 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有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节能技术方案等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审查手续。
  第十一条 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未进行合理用能审查或未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不得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更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对擅自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措施与能效指标的落实;对建设内容和生产行为违反已审查节能措施的,要责令停止施工并限期整改,同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报请合理用能审查部门进行合理用能的竣工检验。对未达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
  第十四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对在项目审查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十五条 对在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德州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办法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德州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德政办发〔201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德州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德州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办法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鲁政办发〔2010〕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市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条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说明)或环境影响报告书。
  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完成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
  以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名义组织编制的规划,由具体承担编制任务的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按照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98号)执行。
  第三条 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由规划编制单位自己组织编制,也可委托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
  第四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条 须报请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委、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以及由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综合性规划(含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专项规划的审查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66号)要求进行。
  对由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并自行印发、不需报请上级政府或部门审批的规划,对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的,应连同规划草案一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征求意见,环保部门应当自收文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对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应连同规划草案一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组织审查,环保部门应当自收文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六条 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综合性规划(含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说明)的审查,由规划审批机关在组织审查规划时一并进行。审查时,必须有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环境保护专家参加。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在规划草案报批前,规划编制机关应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连同规划草案一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组织审查,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按《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8号)执行,环保部门应当自收文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对于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并自行印发、不需报请上级政府或部门审批的规划,对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的,应连同规划草案一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征求意见,环保部门应当自收文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对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应连同规划草案一并送市级环保部门组织审查,环保部门应当自收文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参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选定专家人数不得低于参加审查人数的二分之一。
  第八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通过审查的,应重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的,应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修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要求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
  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认真审查申报材料的合法性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落实情况,将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审批机关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逐项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并存档备查,同时通报原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的环保部门。
  第九条 报批规划应同时上报以下材料:(一)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文本、编制说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篇章(说明)及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二)专项规划文本、编制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三)规划审批应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对未按规定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综合性规划草案,以及未按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提交环保部门审查的专项规划草案,规划审批机关不得予以审批。
  第十一条 规划草案通过审批或审查后,若规划文本有重大调整,规划编制机关应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补充文件。
  第十二条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费用纳入规划编制经费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 规划实施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暂停审批该规划实施区域内新增该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四条 在规划审批和规划环评文件的编制、审查中存在以下行为的,将依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三十一条、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理。(一)规划审批机关未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本办法要求对规划审批材料进行审查,予以审批的。(二)规划环评审查小组召集部门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时弄虚作假或者滥用职权,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三)规划环评审查小组的专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中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四)规划编制机关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重失实的。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关于印发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交通部


关于印发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交科教发[2005]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有关港务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部直属各单位:
根据我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交科教发[2005]308号),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建立和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现将《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五年七月十三日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交通部科教司
二OO五年六月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交通建设和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交通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供给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支撑。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政策及相关管理规定。
2、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
3、组织对重点实验室的认定与评估工作。
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确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重点,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组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3、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运行经费等条件。
4、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协助交通部做好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等工作。
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组织,主要职责是:
1、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研究重点和工作计划等。
2、审议研究课题,指导开展学术活动等。
3、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考核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认定
第八条 重点实验室采用认定方式确定。认定工作依照“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的原则进行。
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符合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并对外开放二年以上。
2、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具备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条件。
3、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4、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或行业内领先,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高校类的依托单位应有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点。
5、依托单位能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运行经费,并对其科研成果有较强的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
第十条 交通部将根据行业及交通科技发展需求,每2—3年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具备重点实验室基本条件并符合认定指南要求的实验室,其依托单位可提出认定申请,并按有关要求提交自评报告。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研究确定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实行聘任制,由依托单位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负责重点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应由相同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人数不低于7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努力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等形式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实行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进修人员进入重点实验室工作。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应多渠道筹措研究与管理经费。重点实验室的经常费用由实验室、依托单位自筹,鼓励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十八条 依托单位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应报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每3-5年对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组织评估。评估工作按照自评估、专家现场评审与交通科技主管部门审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十条 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交通部对优秀重点实验室将给予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限期一年整改,经复评仍不合格者,将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1999年发布的《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认定办法》(交科教发[1999]25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