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时间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0:54:54  浏览:98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时间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大常委会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时间的决定


来源:2006年5月31日南宁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6-05-31
  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为504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决定:

  1.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如下:武鸣县42名,横县65名,宾阳县60名,上林县27名,隆安县22名,马山县28名,兴宁区30名,江南区37名,青秀区57名,西乡塘区79名,邕宁区20名,良庆区18名,部队9名,留出机动名额10名;

  2.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在2006年8月底以前由各选举单位依法选举产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十堰市教育局、十堰市禁毒办关于印发《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 十堰市禁毒办


市教育局、市禁毒办关于印发《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教字[2008]89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东风分局、十堰经济开发区文教卫局、武当山特区教育局、禁毒办,市直中小学:

现将《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狠抓落实。

附件:1.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考核验收标准

2.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申报表



十堰市教育局 十堰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二○○八年九月三日



主题词:中小学 禁毒教育 方案

抄 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十堰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8年9月3日印发

共印20份



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禁毒法》,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减少吸毒人员滋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根据省、市关于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要求,市教育局、市禁毒办联合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活动。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综治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及《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大纲》为依据,以毒品预防教育为重点,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力求教育实效。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导向与辐射作用,推动全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和市禁毒办成立“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局长杨国顺同志任组长,市禁毒办公室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陈顺国、市教育局副局长席家焕同志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基教科,由魏红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市禁毒办、基教科有关同志组成,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达到以下工作目标:

(一)以学校和学生发展为根本,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毒品预防教育,使学生掌握毒品的基本知识,了解毒品的危害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提高拒绝毒品的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构建一支以德育专职教师为主,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毒品预防教育师资队伍。探索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模式,形成教育经验,发挥示范学校的导向和辐射作用。

(三)各校学生接受禁毒知识教育面达到100%;在校师生无涉毒行为面达到100%。

(四)通过1—2年的创建,使此项活动的覆盖面达到100%,并创建一批省、市级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四、工作措施

1.创建工作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中渗透禁毒教育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途径。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利用现有学科资源,结合毒品的产地,毒品的危害,中国禁毒的光荣历史以及相关禁毒法律法规等内容,在地理、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知识的渗透,使毒品预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创建工作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戒毒所、观看禁毒展览、开展社会考察调查等活动,促进知识升化,同时结合学校的社区服务点,组织学生禁毒志愿者赴社区开展禁毒宣传,利用社区单位现有资源营造禁毒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禁毒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拒毒、禁毒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创建工作要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要加大禁毒教育的力度,并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同引导学生交友谨慎,不涉足电脑网吧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4.创建工作要与学校法制教育相结合。

法制教育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减少乃至杜绝青少年吸毒的有力屏障。通过禁毒教育专家报告,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以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教育、集中授课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禁毒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5.创建工作要与“6.26”国际禁毒日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要利用每年“6.26”国际禁毒日,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营造禁毒环境和舆论氛围,让学生成为毒品预防教育的真正主体,将课堂所学知识自觉升华为理性认识。

6. 创建工作要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让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基础阵地。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保持一致性,发挥家庭教育作为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战场”作用,各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亲子活动等形式,组织家长接受禁毒教育,帮助家长掌握有关禁毒知识和教育子女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方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评选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求家长以其特殊而有效的身份影响子女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力争禁毒教育的实效性。

五、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08年9月—10月)

各学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宣传活动,做到在校学生人人皆知,并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定岗定责,确保创建工作的落实。

第二阶段:创建阶段(2008年11月——12月)

按照“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的重要意义及方式方法,加大对师生员工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将宣传教育延伸到师生员工的家庭。

第三阶段:自查自评及申报阶段(2009年1月—3月)

1.自评。各学校按照创建方案抓好落实,并对照《十堰市创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考核验收标准》(见附件1)逐项进行自查自评,写出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内容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创建过程及达标情况、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

2.申报。各学校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向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禁毒部门提出检查验收报告,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禁毒部门组织检查验收后分别审核签署意见,向十堰市教育局申报。申报的材料内容有申请报告、自查自评报告及申报表(见附件2)。申报时间截止2009年3月底以前。

3、考核验收。市教育局、市禁毒办将从2009年4月开始组织考核验收,对达到创建标准(90分以上)的学校授予“十堰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对创建成绩突出的,由市教育局、市禁毒办积极向省推荐,评选湖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学校成立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由分管德育校长任副组长,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干部、各年级主任、家长委员会代表为组员,分层落实,责任到人。

(二)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的师资培训。班主任及德育教师作为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毒品预防知识培训,并列入校本师资培训计划,并做到“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保证。

(三)各校要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探求规律,推动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附件1:

十堰市中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考核验收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以及省、市有关禁毒工作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考核验收标准(百分制):

一、组织保障(25分)

(一)学校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治理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验收。(8分)未纳入综治考核的不得分。

(二)校领导重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将学生禁毒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德育课程体系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课堂,在师资、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8分)保障不力的扣4分。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责任制。(4分)未有的不得分。

(四)创建机构完善,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创建方案。(5分)少一项扣2.5分。

二、设施配套(25分)

(一)学校建有禁毒教育室,配备展览挂图、视像播放设备;(10分)少一项扣3分。

(二)利用校园广播进行禁毒宣传,在学校网站开设有禁毒教育专题及讨论区;(10分)每少一项扣2分。

(三)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宣传窗口。(10分)没有的不得分。

三、工作开展(40分)

(一)每学年,学校组织各年级按照《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制订毒品预防教育计划,纳入各学期教学计划;(2分)未纳入计划的扣2分。

(二)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召开学校禁毒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禁毒教育工作,有会议记录;(3分)少一次扣1.5分。

(三)开设禁毒课,有禁毒教材,初中二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个课时,其他年级每学年不少于4个课时,授课师资有保障;(5分)每少一个课时扣1分。

(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读一本禁毒书籍、参观禁毒展览、知识竞赛、班会课、团队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广泛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5分)

(五)全校师生员工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的禁毒专题教育,学校及各年级办禁毒教育板报累计不少于4期,有完整的活动资料;(5分)每少一次扣1分,资料不全的扣2分。

(六)学校成立“社区毒品预防教育学生宣传队”,定期开展社区禁毒宣传活动(进社区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5分);未成立宣传队的扣2分,

(七)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及禁毒宣传,有工作记录,全年不少于2次;(10分)少一次扣5分。

(八)利用家庭教育阵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毒品预防教育。(5分)

四、工作成效(10分)

(一)学校师生员工无涉毒行为面达100%;(5分)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分。

(二)在校学生基本了解有关禁毒政策、法律法规,知晓毒品的危害,学生接受禁毒知识教育面达到100%;(3分)每少一个百分点扣0.5分。

(三)学校开展社区禁毒宣传活动反响好。(2分)



附件2:

十堰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申报表



申报学校名称


学校负责人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人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学校

毒品

预防

教育

工作

情况

简述




县(市、区)

教育局、禁毒办审核意 见




(公章)

年 月 日

市教育局、市禁毒办审批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转发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

蚌政办[2004]10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
(二○○四年十二月)

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精神,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60号)要求,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市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托土地、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已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进一步规范完善,不断扩大保障面,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力状况的改善,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救助对象
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对象为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不符合五保条件、无劳动能力、生活常年特别困难的鳏寡孤独家庭,因残、因病、因伤丧失主要劳动力的家庭,以及因灾致使生活常年特别困难的家庭。家庭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感染者,以及患者家属和遗孤。
根据省下达我市农村特困救助控制人数,我市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对象暂按3.6万人安排。有条件的县、区可加大投入,逐步扩大救助面。
农村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主要通过其他常规救助方式解决。
三、救助标准
实行低标准起步、逐步提高的办法,以家庭为单位,原则上按年人均130元救助标准执行。
四、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所需资金原则上省分担70%,其余30%,各县自行承担,市辖各区按市区财政6:4比例分担。
市将根据统计、民政等部门调查掌握的情况,结合各县、区实际,下达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控制人数,所需资金按季直接拨付至各县、区财政专户。各级民政部门根据本年度农村特困群众救济对象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年度用款计划,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按确定的分担比例纳入预算,据实拨付,保证使用。
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资金专户,实行封闭运行,除向农村特困群众支付资金外,不得向其他任何渠道拨付款项;财政专户内的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使用,不得调剂和挪用。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资金可用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
各级财政要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必需的工作经费。
五、审批程序和资金发放
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对象以户为单位,由户主申请或村民小组提名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在张榜公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填写《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申请审批表》,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将调查、核定的救济对象张榜公布后,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市下达的控制人数,结合调查摸排情况进行初审,再将初审符合特困救助的对象在乡(镇)的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10天以上,确无异议的,正式批准为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对象,发给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农村特困救助证》。
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审核一次。救助资金按季度实行社会化发放。县级民政、财政部门为享受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的特困家庭设立储蓄帐户,每季度第一个月,将救助资金直接划入该帐户。
各县、区特困救助的资金和使用情况按季度逐级上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地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工作进展情况。
六、有关要求
实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是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真正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民政部门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做好各项具体工作;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救助资金,并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卫生部门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对农村特困群众要给予重点扶持;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农村特困户子女入学费用减免政策;农业等部门在扶贫项目安排、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要优先向特困户倾斜。
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简便易行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措施。